首个国家级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成立
青岛中德生态园任副理事长单位并作主旨演讲
2016年4月9日,“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此次会议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联盟理事会包括近60家成员单位,首批会员单位包括华为、海尔、西门子、SAP、中移物联等六十余家中德两国知名企业,以及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大学、行业组织和产业园区。
青岛中德生态园获选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在推荐参加的理事单位中,中德生态园共有5家,占首批成员单位总数的11.4%,在全国占比最高。作为四位演讲嘉宾之一、唯一的园区代表,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主任赵士玉参加活动并作了题为《紧抓中德合作新机遇 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的主旨演讲,收到了良好反响。活动后,西门子工业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兼大中华区董事长梁乃明,联盟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同赵士玉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支持、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学会联合发起成立。联盟定位为非盈利组织,在工信部指导下开展工作,按照《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和两国政府部门相关合作备忘录的精神,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 4.0”对接,支撑建立中德智能制造企业、行业间对话机制,搭建产业与技术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共赢。
新闻链接:青岛中德生态园紧抓中德合作新机遇,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
新闻链接:
青岛中德生态园
紧抓中德合作新机遇 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
中德生态园是两国总理见证的唯一政府间合作园区,承担着为国家级开发区提供转型示范的使命。坚持以智能制造促绿色发展,立足“多交流、出方案、搭平台、推示范、育专才、出标准”,推动建设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一、建立地方对德智能制造合作交流机制——多交流
1、推动双方结盟。于2015年2月组织中德两国部分企业、科研院所等,率先成立了“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首批加入单位包括西门子、博世、海尔、同济大学及青岛市部分重点企业。在该联盟框架下,西门子、弗朗霍夫等德方机构已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多个合作。
2、开展培训教育。针对当地企业对工业4.0专业知识还不熟悉的情况,联合德国及国内培训结构,邀请德国博世、同济大学等专家定期开展一次面向青岛企业的知识讲座,目前培训企业200多家,全面普及智能制造相关知识。
3、加强与德交流。与德国相关州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德国莱法州、曼海姆市在园区设立办事处,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奥尔登堡市定期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并将智能制造作为重要合作课题。邀请德国国家科学工程院院士库恩先生担任园区智能制造发展顾问,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提供指导。
二、中德合作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出方案
工业4.0、智能制造的概念在国内迅速推开,但因为产业门类不同、企业工艺差异、物流环境各异等等因素,几乎没用一个可以直接复制的模板。为此,中德合作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成为当前智能制造的关键之举。
1、引进西门子,成立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面向全国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和智慧工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这是目前西门子在德国本土外设立的首家开展工业4.0应用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依托西门子公司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机器人等领域从事技术创新和应用。
2、园区与海尔合资,成立海尔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输出家电智能制造工厂解决方案。研究院将与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清华大学等联合创新,打造成一个集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制造平台,为家电行业输出智能制造模式样本。目前已形成初步研究成果,海尔将在园区建设世界第一条滚筒洗衣机智能制造生产线。
3、聚合中德优势,提出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发挥平台作用,推动西门子、德国HF集团与双星集团合作,为双星轮胎提供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打造我国第一个绿色、环保、领先的轮胎产业智能化工厂。
三、搭建中德合作智能制造公共创新平台——建平台
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整体解决方案咨询、与德国大企业对接等方面缺少公共创新平台支持等问题,园区与德国先进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探索搭建公共创新平台。
通过消化融合西门子先进的数字化工厂建设和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关键技术、制定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化双胞胎(虚实结合)、设计仿真制造一体化、全集成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端智能制造技术方案,为各类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推进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主要建设数字化工厂能力中心、专业实验室等,搭建先进、生动的实际技术展示和交流场景,打造国内有影响的智能制造创新平台。
四、开展智能制造人才的中德合作培训——育专才
建立宝塔式人才体系,围绕基础技工、专业工程师、高端领军人才三个层面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合作培训。
1、在基础技工培养方面。依托青岛现有职教机构,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等机构的合作,建设中德职教培训基地,培养符合智能制造生产要求的基础技术工人。
2、在专业工程师培养方面。依托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锡根大学、耶拿应用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合作建设中德双元工程大学,培养智能制造专业工程师。
3、在高端领军人才方面。与弗朗霍夫研究院、德国工程院等知名大学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联合设立智能制造博士研究生中国培养基地,吸引两国智能制造高端人才。
五、建设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推示范
目前园区主要推动家电、绿色印刷“两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样板化车间,争取以点带面形成带动作用。
1、家电方面。以海尔集团为建设主体,投资80亿元,软件控制系统与西门子等公司合作,同时集合带动了国内外300多家企业,通过运用全面网络化技术,实现全流程实时互联,打造“18秒工程”(即单条流水线每18秒即可完成一台定制家电的生产制造),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定制体验,生产效率比海尔二代自动化工厂至少提高30%以上,实现从“企业的信息化”到“智能化的企业”的重大转变。
2、绿色印刷方面。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凹印和胶印先进设备,并由德国海德堡等公司提供生产线解决方案,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同时应用智能物流技术,实现物料、产品存储、运输的自动化,将大幅节约企业成本。
六、推动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合作——出标准
根据中德生态园的具体情况,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总体要求,总结提炼行业标准,推动中德标准合作。通过园区已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中心、智能研究所等,围绕《指南》提出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类关键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的创建。当前重点争取在家电、轮胎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德标准化示范区的作用,积极组织与德方的标准对接活动,做好桥梁和平台。
下一步中德生态园将坚持以 “德国+”引进德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以“+德国”利用德国技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培育“与德交流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共建创新平台、合作培养人才、建设示范基地、提出行业标准”而积极努力,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圈的园区样板。